2010年04月27日任何一個產品,不管它眼前有多么的熱,市場有多么火爆,其消費需求終歸是有限的,如果大家都往上面擠,必然僧多粥少,企業(yè)既吃不飽,也吃不好,還會相互消耗實力。一些高明的企業(yè)家采取了“創(chuàng)市場”的策略,取得了成效?!胺宸逦r球”與“武漢巴面王”的經營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。
市場來自獨具慧眼的“創(chuàng)”,絕非來自被動盲目的“跟”,盡管這兩種方法都是為了贏得市場。
“跟”僅僅是瓜分已有的市場,并不能形成新市場;而“創(chuàng)”就大不一樣了,“創(chuàng)”不依賴于已有的市場,而是用獨特的智慧挖掘潛在的消費群以形成新的市場。事實上,凡是市場上獨占鰲頭的企業(yè),無一不是靠“創(chuàng)市場”。
企業(yè)在搶占市場問題上,應摒棄“跟”,立足于“創(chuàng)”,做到人無我有,人有我優(yōu),人優(yōu)我變,這樣才能創(chuàng)出真正的市場,創(chuàng)出持久的興旺。受訪人:駱經理
行業(yè):燒烤業(yè)
經歷:一個白手起家的大學畢業(yè)生,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,從自家從事的燒烤行業(yè)中覓出新的商機,成為全國“燒烤蝦球”第一人。
1992年,駱青峰父母下崗后,在武漢市武昌區(qū)洪駱村開了一家“阿婆”燒烤店,勉強維持生計。在武漢讀書的駱青峰下課后,經常在課余幫助打理生意。
一次,一個開餐館的親戚,將沒用完的蝦球(小龍蝦的尾部)送給駱青峰。為了不浪費,駱青峰將蝦球一個個清洗干凈,然后用鋼簽子穿起來,一邊放在火上烤一邊刷上油和佐料,烤蝦一會兒就香氣撲鼻。一位經常光臨他們燒烤店的老顧客要了一串來嘗嘗,沒想到第二天那個顧客竟然帶來了一幫人來吃蝦球,“好吃,真好吃!”顧客紛紛稱奇道。當時烤蝦球在武漢乃至全國的燒烤業(yè)中都是新名詞,駱青峰預感到巨大的商機就在眼前。
駱青峰一改以往采購肉類等原材料,專門采購新鮮的蝦子,他還非常注重產品的宣傳,制作了一個精美的燈箱廣告牌,上面寫著“燒烤蝦球”的廣告語,還富有誘惑力地打上一句“1元5角錢一串”,真正開始了經營烤蝦球,那時每天可以賣出上千串蝦球。2000年夏天,駱青峰將辛辛苦苦積攢的近百萬元積蓄全部拿了出來,兼并了周圍四個小店,把烤蝦球的生意進一步做大。
燒烤店規(guī)模擴大后,他的烤蝦球生意更是形成一種規(guī)模效應。以前一晚上賣出1000多串烤蝦球,現(xiàn)在能賣出3000多串。駱青峰的烤蝦店很快成了武昌區(qū)洪珞村的招牌,經常有漢口、漢陽的市民慕名前來。
駱青峰在武漢掀起了吃烤蝦球的熱潮,但當時駱青峰的蝦球店連個名字都沒有,駱青峰說在工商局登記的名稱是“洪珞村燒烤”,事實上知道這個名字的客人非常少,他們沒有在店外掛招牌。
燒烤生意主要是在晚上,有時要到深更半夜,再加上食客的喧鬧聲,附近居民的埋怨也日益多起來。2003年5月,居民的投訴帶來了衛(wèi)生監(jiān)督所、環(huán)保部門和城管部門,他們給駱青峰下了停業(yè)整頓的通知。拿著這一紙“判決書”,駱青峰猶如從高空跌到地上?!爱敃r,生意好得不得了,下雨天都有許多人撐著傘在外面排隊等,往往一天下來,地面的蝦殼堆得有二尺高?!?/p>
燒烤店雖然拆除了,可駱青峰對“烤蝦”癡心不改,2003年,經過多方考察,駱青峰選擇了人流量較大的武昌武珞路的一個擁有460多平方米的店面。他吸取了以前經營蝦球的經驗和教訓,因此首先投入資金裝修店面,提升就餐環(huán)境,其次為了防止噪音擾民,他果斷地在營業(yè)時間上進行改進。以前都是下午才開始營業(yè),現(xiàn)在改為中午就開始營業(yè),到晚上12點以后,就不再營業(yè)。
通過以上的種種努力和改進,借著過去幾年積累的良好口碑和人氣,“峰峰燒烤店,烤蝦美味又衛(wèi)生!”在江城迅速傳開,前來吃烤蝦的人絡繹不絕,蝦球店留住了老顧客也迎來了新的消費人群,生意如日中天。這一回,蝦球店也有了一個既好聽又好記的名字“峰峰蝦球”。
搬到新店不到一個月,駱青峰就賣出了50萬元的營業(yè)額。駱青峰的烤蝦生意越做越紅火,生意好時一天能用五六十盒蝦子,每盒蝦子大約六七公斤,如果換成活的小龍蝦,用量就是2500公斤~3000公斤。2004年夏天,峰峰蝦球每天可以賣上3萬元。5個烤箱不停地開烤,三四個小時就可以烤出三四千串,但有時還滿足不了顧客的需求。
火爆的業(yè)績,和江城彌漫的烤蝦球風提醒了駱青峰,要趕快注冊自己的商標,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權益,為今后更好地發(fā)展打下堅實的基礎。于是駱青峰為烤蝦店申請了“峰峰”商標,去年已拿到了注冊商標,這也意味著峰峰蝦球店邁開了品牌經營的步伐。
小小蝦球風靡江城,很多外地投資商找到駱青峰,商談加盟事宜。2004年5月,駱青峰成立了“峰峰蝦球酒店管理公司”,專門辦理各地商家的加盟。但在選擇加盟商上,駱青峰很慎重,目前他們主要考慮蝦球貨源比較充足的地區(qū),如江蘇、湖南、安徽等地,因為駱青峰有自己的顧慮和想法。他說加盟的瓶頸在于蝦的貨源問題,國內的蝦仁出口這幾年非常厲害,使得烤蝦的貨源不是特別充足,成本高了,價格自然也就高了。另外,蝦球的季節(jié)性雖說不太大,但是冬天的蝦子確實要少很多。
“現(xiàn)在,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加盟上,相信貨源問題會慢慢解決,目前來看,加盟商的反映還不錯?!闭勂鸪晒涷?,這個靦腆的蝦球王有點不好意思,“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吃苦,烤蝦球時,我每晚烤到4、5點鐘,早上9點起床后,又在高溫蒸烤的廚房里一干就是12個小時,真的是苦出來的。還有一點,就是我是第一個烤蝦球的人,敢想敢做還要肯做。”
駱青峰,黑黑的皮膚,略帶沙啞的嗓音,實在很難把眼前的他和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聯(lián)系在一起?!白鰺拘袠I(yè),賺錢最需要的是吃苦精神,做烤蝦球我們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第一家,搶先一步讓我們贏得了更多的市場和商機。”
在蝦球店一天天做大的同時,駱青峰開始著手品牌加盟,到目前,已經有重慶、江蘇、山西、湖南、安徽等十幾個加盟店。小小蝦球開始成為更多人的創(chuàng)業(yè)夢。
受訪人:呂總
行業(yè):餐飲業(yè)
經歷:他曾是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,他擺過地攤、賣過摩托配件、現(xiàn)在正從事餐飲業(yè)。每次都迅速地由外行做出了門道。
1986年,在上海上大二的呂不凡輟學從商(這個決定至今仍讓他覺得遺憾)。他先在漢正街“挖過地腦殼”(擺地攤),后來跑到云南搞當時還是違法生意的邊貿。1990年一次交易被海關緝獲,他兩年積攢的38萬元,被換成一張薄薄的罰單。
呂不凡一無所有回到武漢,幫姐姐打理摩托車配件業(yè)務。1996年,積累了經驗的他,自立門戶賣配件。兩年后,又開始銷售整車。
2001年4月,武漢市頒下禁摩令,摩托車禁止在市內上牌,呂不凡原來月銷千臺的整車生意,立刻銳減至兩三百臺。于是,他把經營方向轉向鄉(xiāng)村,花了一年時間調整,生意才勉強恢復到以前的規(guī)模。呂不凡那時做的是雜牌摩托,廠家經營狀況與經銷商業(yè)績息息相關,廠家做垮了,經銷商就得重覓品牌。當時,摩托車品牌換代太頻繁,他代理的牌子經常更換。他因此痛感作為經銷商,不由自己掌控的因素太多了。
呂不凡陷入思考:總是代理別人的品牌,就永遠沒有自己的品牌,永遠受到牽制。2003年,他覺得摩托車行業(yè)繼續(xù)發(fā)展空間越來越小,繼續(xù)投入已無多大意義,便將原來生意委托給經理人,自己尋找新的事業(yè)方向。
在粵漢碼頭一家香牌坊火鍋店宴請客人時,他發(fā)現(xiàn)該店人氣很旺。但老板陳德斌嘆道:人多財不旺,正在尋找合作伙伴呢。
經過考察,他認為該店重慶特色鮮明生意不錯,但未注重內部細節(jié),浪費太大,若在小節(jié)處調整,則前景可觀。2005年5月,呂不凡向該店注入資金,成為董事長。雖是外行,但他以其多年從商閱歷,開始改造酒店。
陳德斌說,呂不凡來后,除了投入20多萬元,重新裝修店面強化巴蜀風情外,管理方面下了“三板斧”:“漢化”重慶口味,減少花椒量,降低過重的麻味,調整配料增加香味、鮮味;員工服務從不理不睬到微笑禮貌;火鍋菜品從100種增至200種,增加分量,薄利多銷。
呂不凡很留心成本控制,經過對各環(huán)節(jié)的診斷。他觀察客人走后,煤氣灶無人照看繼續(xù)燒,就要求責任到人,及時關掉。一些菜品的邊角余料,如土豆切片后的邊角余料,盡管很新鮮,但以前全部扔掉,現(xiàn)在留下來做工作餐,他和大家一起吃。成本大減。
陳德斌不無欽佩地說,呂不凡“外行做出了門道”,三個月內店面扭虧為盈,現(xiàn)在客源至少增加了三四成。
呂不凡則體會到,做餐飲必須執(zhí)著于無數(shù)個細節(jié),雖身心勞苦但發(fā)展前途可觀,正是他想要的行業(yè)。香牌坊盡管發(fā)展勢頭迅猛,但呂不凡只是加盟商,牌子還不屬于自己。他時常瀏覽中國各類企業(yè)排行榜單,發(fā)現(xiàn)餐飲能進入綜合排行榜成為大企業(yè)的,十分罕見。他認為,餐飲業(yè)要想快速做大,像麥當勞、肯德基的連鎖模式,最值得借鑒。
重慶那邊傳來消息,中式快餐巴面王已開至40多家,市場反應不錯。呂不凡決定,在武漢試水把中式正餐標準化。
中式快餐的最大障礙在于,中餐烹飪技術的多樣化,標準化很難形成,不能形成核心技術。而他覺得,微波技術、電烤技術的發(fā)達,為中餐標準化提供了可能。兩年前,重慶巴面王就已組織了二三十名廚師,開始了試驗,比如已作出口感、分量完全一樣的熱干面。近來,在呂不凡的指揮下,試制進一步深入。他已投入100多萬元,用于炊具改型和原料購買。
一個人炒菜薹,炒十次會有10種不同味道。為制造味道、色澤完全統(tǒng)一的菜薹,廚師們不停地調整調料包,用微波爐反復試驗,試了“無數(shù)次”才知道,爐內加溫90秒后味道最佳。每試完一次,就丟一次。呂不凡說,僅菜薹一項,用過的原料就能以卡車來計算。
2005年10月初,他組建了武漢巴面王快餐公司,第一家快餐店已經初開業(yè)。盡管中式正餐快餐化的前景尚少成功先例,但他卻信心百倍,并已著手在黃陂區(qū)拿地50畝,建立工業(yè)化的快餐生產基地,作為將來輻射全國的供配中心。